编者按丨洛阳,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?
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,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,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。
如果写洛阳,就不能只写洛阳。要写流光溢彩的隋唐城“一夜鱼龙舞”、“星桥铁锁开”的盛唐幻夜,写满街鲜衣华裾的少年带你穿越千年的邀约,要写一口解乡愁的牛肉汤,写街边撸串的姑娘,写四月满城牡丹花香,写大街小巷人来人往,写日落斜阳青年匆忙……
(资料图)
汉魏文章半洛阳。自即日起,大河财立方联合洛阳市作家协会推出“洛阳作家写洛阳”专题,让我们随洛阳作家的文字一起神游洛阳城。
前些天,北京气温骤降,应战友之邀,乘高铁去武汉吃了几天热干面,连着喝了几顿莲藕排骨汤,心头暖和和的。
在武汉期间,有朋友问“洛阳早餐吃什么”,我的心“哐当”一下,顺口说到:“清早一碗牛肉汤,给个神仙都不当;黄昏一碗丸子汤,一觉睡到大天亮。”这并非一句逗乐的虚言。
“伙介,那我记得去洛阳过早啊!”朋友以方言接话,还要品牡丹燕菜、饮杜康酒……
确实,十三朝古都洛阳的早上,一碗热气腾腾的鲜汤唤醒了整座城市,开启神清气爽的一天瑞光。
这是一座爱喝汤的中原都市。春夏秋冬也罢,刮风下雨也好,东边地平线稍微泛起一丝丝亮光,晨曦徐徐拉开帷幕的时候,街头巷尾汤的香气就已经弥漫开来。此时,一个人、两个人,或是三五成群的人厮跟着,从老城、瀍河到西工再到涧西,跨过洛河到洛南,人们鱼贯似的赶往汤铺去喝头锅鲜汤。
说起洛阳的牛肉汤、羊肉汤、驴肉汤、杂肝汤,以及豆腐汤、丸子汤、不翻汤和粉条汤,等等,不要说喝了,仅仅让你闻闻,就会馋得你馋涎欲滴,欲罢不能。来上一大碗,从胃里暖到全身,别提多得劲了。
喝汤,是洛阳人饮食的灵魂所在。如果说苏州是拿一碗面吸引人们舌尖的城市,西安是用一碗羊肉泡馍征服人们胃口的城市,那么,洛阳则是用一碗鲜汤滋养人们肠胃的城市。有些“老喝家”,从七八岁喝到八九十岁,一直坐在同一家临街汤铺的矮板凳上,喝着喝着,一辈子就走过去了。
说句实话,初到洛阳游玩的中外朋友,按常规有三件事是必须要做的,那就是逛逛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、到中国佛教第一寺院白马寺烧三炷祈福香、去背街小巷喝碗牛肉汤或丸子汤。没错,洛阳美景很多,美食举不胜举,可若论真正的洛阳味儿,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洛阳人来说,心目中最独特、最具有代表性的饮食莫过于——喝汤(吃泡馍)。因此有“晨起一碗洛阳汤,舒服到老胃不伤”一说。即便是有名的真不同武皇水席,也是以汤汤水水的牡丹燕菜、莲汤肉片、小碗汤、焦炸丸子、浇汤素海参……组成的饕餮盛宴。
这不,天刚刚亮那会儿,你随便拐进一条街巷,都能遇见灯火通明的各类汤铺,但这些铺子的门面一般不会很大,也就是三四间,喝汤人多的时候,铺子外边都要摆上一排小桌子、小凳子,供汤客来坐。值得说的是,本地人喝汤都喜欢蹲在地上,边喝边聊,用洛阳话叫“咕状着吃泡馍”。过去,汤铺往往座位不够,多数人只能蹲着喝汤,时间长了,便成了当地人的一种吃饭习惯,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早饭网红景致,成了窥察地域文化的窗口。
老洛阳人吃早饭,叫做“喝汤”,或吃泡馍,街坊邻里见面一般会说“喝汤没有”?简单点就是“喝了喵”?
洛阳把汤分为荤汤、素汤,甜汤、咸汤。所谓的甜汤,不是在汤里放入糖,而是汤里不加盐。从台湾学者刘震慰所著的《故乡之食》里获悉,民国时期,洛阳一般民间吃食,早上起来讲究吃甜牛肉汤,就油旋馍。甜牛肉汤是熬出来的鲜汤,一点盐、一点作料都不加,所以称之为“甜”。“第一次吃这种佳肴的人,总觉得它淡而无味,但是只要连着吃上十天,你就上瘾了。早上起来,非一碗甜牛肉汤不可,它那天然的鲜味,使你绝不肯放盐。”因而,“谁是不是本土老洛阳人,只要在甜牛汤摊子上察看就得了”。所说的油旋,又名“一窝酥”,是用油烙的饼,呈金黄色,外皮酥脆、内瓤柔嫩,外表有一层纹路,形似螺旋,用筷子在圆饼中间夹起一个头来,往上一提,油旋立刻变成一根油炸面条。用来泡在甜牛肉汤中,成为洛阳一绝。
来到卖汤的铺子,微信、支付宝一扫,来上一块钱烙馍,再怼上一碗五六块钱的汤,汤中放足了油炸辣椒,饼丝或烧饼往汤中一泡,那勾人魂魄的汤香之气,诱惑得你禁不住眯缝着双眼,“哧溜”一口,感觉生活在洛阳,真美。
灶头上舀汤的师傅,堪称地道的表演艺术家。只见他一只手拿碗,一只手娴熟地把熟肉、杂碎放进大瓷碗里,撒上葱花、香菜和调味品,随即抄起半米长的汤勺,从锅里舀出一大勺冒着热气的肉汤浇到碗里,葱花翻滚几圈,从碗底飘上来,浮在乳白色的汤上,再放点辣椒,万紫千红配着绿意盎然,格外诱惑人。在洛阳,喝汤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,更是一种美食文化。
“师傅,添汤”!喝完汤,添汤是在别的城市里难得一遇的现象。不论在哪个铺子喝汤,不管你喝的是多少钱一碗的汤,都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去添汤,添几碗都行,只要你吃得下,店家不会再问你要钱。添汤风俗,也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饮食特色。
一种习俗滋润一方水土,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。清早喝汤,已融入了洛阳人的生活。本地有句俗话:“每天一碗牛肉汤,无需大夫开药方。”这句话迅速定位,更道出了汤在洛阳餐桌上不可撼动的地位。
汤是鲜味之源。关于喝汤最早的文献见于古希腊。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,每个参赛者都被要求带着一头山羊或小牛到宙斯神庙中去,先放在祭坛上祭告一番,其后宰杀掉并放在一口大锅中煮,煮熟的肉与非参赛者一起分而食之,但汤却留下来给参赛运动员喝,以增强体力。这说明,在古希腊,人们就已经发现在煮熟的食物中汤的营养最为丰富。
另外,《吕氏春秋•本味篇》也详细记述了伊尹为“商汤说至味”的内容:“凡味之本,水为始,五味三材,九沸九变,则成至味”。这段话充分讲解了怎样通过火候加热调和五味,为后人制作调味用骨汤提供了扎实的借鉴依据。
都说广州人喜欢喝汤,其实洛阳人也毫不逊色。但洛阳人所说的喝汤,往往指带汤的饭菜,是主食性质的,是一顿早饭或是晚饭。在洛阳,喝汤是不用勺子的,直接对着碗边就开喝,“这样喝汤才最得劲”。喝汤一般都配饼丝、烧饼或者油旋,作为主食。
洛阳人有句口头禅:“清早豆腐汤,黄昏丸子汤”,形象地说明了洛阳人的饮食习惯。
“汤是熬出来的,很费事儿。”水席大师姚炎立说,洛阳人熬汤是很有讲究的。熬汤前,必须将牛骨头放进清水中泡上一天一夜,而且要不断更换泡骨头的水,直到泡骨头的水完全清澈见底,方可放入一口大锅里煮,加上独家调料配方,经过五六个小时熬成的。细究起来,洛阳人对汤的情有独钟,也有几分道理含在里面。
其实,不少地方的面食烹饪也有用到骨头熬的汤的。一如西安的羊肉泡馍,将馍掰成碎块放到碗里,浇上滚烫的鲜羊肉汤;兰州的牛肉拉面,也是将煮熟的面,盛入大骨头熬制的汤中食用;郑州烩面则是用羊骨头熬制的高汤烹制而成的;洛阳的馄饨也是将煮熟的馄饨加入鲜汤之中。
我每次回洛阳,必定会起个大早,去孙家汤府来碗牛杂汤,或者喝一碗匡家驴肉汤,要不就是干一碗丸子汤,也喝过马杰山牛肉汤。泡上饼馍、锅盔、油旋,直吃得大汗淋漓,一碗热汤下肚,暖了胃,饱了腹,缓解了乡愁。
一碗汤喝出一座城市的幸福滋味,一盘饼泡出一个时代的美食符号。说一千道一万,最最期盼的是,保住传统特色,秉承地方风味,延续古都饮食文化,让四海宾朋知味停车,闻香下马,从味蕾的碰撞激发至心灵的满足。
虽然岁月的车轮早已滚滚向前,但洛阳用大骨头熬制的汤并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湮没,传承千年仍历久弥新,给人们带来味觉的享受,丰富着人们的小康生活。
去洛阳,记得喝汤啊。
作者简介:赵乐,笔名沙漠骆驼,洛阳偃师人,现居北京。曾是军人,现为广播电视栏目文学专职撰稿者。
责编:王时丹 | 审校:李金雨 | 审核:李震 | 监制:万军伟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非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